黄金三人考据安利之吉尔伽美什篇·下 全系列完结 (图多杀猫³

磕磕绊绊也终于拔掉了八月份拉二实装时说过的黄金三人组的安利的flag,有点开心w

等我润色完迦尔纳篇下的附录部分这个系列就告一段落了,感谢所有因为喜欢闪闪拉二小太阳给这几篇文章点了红心蓝手的姑娘,以及因为拙作对他们产生了更多兴趣的读者。

作者不是月厨或者闪厨,一定会有暗搓搓的私货,考据吐槽相当随心所欲注意。其实写到了中篇已经和吉尔伽美什史诗没啥关系,三个分节的内容不是随便聊聊史诗的细节的就是考据形成Fate版“英雄王”形象这一过程中的史实投射,跟拉二的补遗篇一样属于个人趣味浓厚的随笔,只关注闪闪本人的可以只读中上篇





蛇的隐喻


迥异于中国神话传说偏爱的大团圆结局,沿接着中篇里寻访永生的冒险的吉尔伽美什,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令人不老不死的仙草。正当他准备欣喜地将其带回乌鲁克享受臣民的喝彩时,仙草却在他入浴时被蛇偷吃了。CCC对这个神话式悲剧的描述接近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标准版本,所以我也不再浪费笔墨了。微妙的是,另外两侧有关人类追求永生的冒险的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①太阳神乌图让大洪水之后第一个王伊塔纳照顾一只神鹰。伊塔纳不能生育,于是他求鹰给他生育的灵丹。神鹰抓着伊塔纳,想把他拖到天国,永享长生。但是半空中,伊塔纳一阵迷糊,从高空摔了下来。于是人类从此失去永生希望。

②有一天,渔夫阿达帕正在水上泛舟,南风女神忽然掀翻他的船只。阿达帕一怒之下,折断了女神的翅膀。他被叫到天神的御座前,接受训斥。后来,天神气消后,赐给他面包和水。当时,如果他接受了这些圣餐,他就会长生不老,但阿达帕心存疑虑,担心这是毒药,不敢吃。结果不光他本人,连整个人类都因此丧失了获得永生的机会。

比起吉尔伽美什史诗那几乎能引申到后世希腊神话的悲剧色彩,这两则寓言显然更富有戏谑意味。而令人更在意的是,那条从吉尔伽美什手边窃走了永生的蛇。

据说蛇正是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药才会一年年蜕壳、获得古人眼中的“再生”;在吉尔伽美什中篇,我也略述过创世记的不少章节拥有美索不达米亚原型。上帝创造了伊甸园,供亚当夫妇居住,最后设法引诱夏娃偷吃禁果、导致人类被永久驱逐到地上的所谓魔鬼,也以蛇的形象出现,蛇在后世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神话中遂成为“诱惑”的代名词。

然而,为什么偏偏是蛇?

另一个重要的苏美尔城邦拉格什(可见第二分标题的配图)的守护神、医神(可能也是冥神,他是冥后艾里什基迦尔之子)宁吉尔兹达,他的象征也是缠绕双蛇的铜杖。在尼普尔和尼尼微出土的泥板和器皿上,宁吉尔兹达有时被描绘成如女娲伏羲一样的人首蛇身,而更多的时候则被认为是一个双肩分别缠绕两条长角的蛇的男性, 这也是今天流行的第十三星座蛇夫星座的最早原型。

随着地中海周边青铜文明的交流与苏美尔时代的没落,双蛇铜杖最终为希腊的信使神、商人与盗贼的守护神赫尔墨斯继承;与宁吉尔兹达司掌类似的职责、希腊医神、阿波罗之子阿斯克勒庇厄斯,他的象征则是单蛇缠绕的阿斯克勒庇厄斯铜杖,也演化成了今天国际医疗组织最常采用的标志。

*赫尔墨斯据说也以埃及的智慧之神、书记员的守护神透特为原型。蛇在埃及也是地位超然,不论是每天与拉神作战的缠绕地球的巨蛇阿波菲斯、还是下埃及的守护神、盘在法老王冠上的瓦吉特。

*摩西五经的其他章节也不乏蛇的踪迹。耶和华命摩西返回埃及引领族人时先是让他丢下手杖、手杖变成蛇(这也是他后来在法老面前演示的第一个神迹)(出4:1);后来希伯来民族流落旷野被蛇咬伤,耶和华又晓谕摩西举起铜蛇,凡是仰望铜蛇的人就治愈了蛇毒(民21:9)。新约的约翰福音更进一步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约:3:14)

*拜火教神话同样将蛇视为魔鬼的象征。阿拉伯人扎哈克继俾什达迪王朝的名君夏姆士德之位为王,他却听从恶魔安哥拉·曼纽唆使先是弑父、再吃下恶魔烹制的兽肉。扎哈克允许恶魔亲吻他的双肩,于是被亲吻处长出两条黑蛇,每天需啖两枚人脑。扎哈克自此以暴政压迫人民,最终被贤王法里东击败,囚于山中。传闻当他挣脱锁链之日,就是世界毁灭之时。




“在大洪水之后,王权再次从天而降,王权在基什。”


其实有图有表就够了不太想解释。




年表部分整理感谢席路德老师的科普 。另附两河流域的简略地图不过这图里好像漏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用意念补上去吧


*补充说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词源来自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著作《地理学》,意为“两河之间”。斯特拉波以巴格达为界,以北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以南称为巴比伦尼亚。至罗马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则将美索不达米亚的定义扩大到整个两河流域,后世学界普遍沿用他的说法,则巴格达以北为亚述,以南为巴比伦尼亚。

*至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前,苏美尔语一直是官方语言,直至到阿卡德语的阿摩利人灭亡乌尔第三王朝,阿卡德语才成为巴比伦-亚述各王朝沿用的官方语言。因此考古学家多以语言作为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各文明时期的分野线。

*APO里人气颇高、FGO实装呼声一直居高不下的女帝塞米拉米斯即是亚述女王(也有把她和哈特谢普苏特混同起来的说法),据说她在亚述神话中的地位不亚于吉尔伽美什在苏美尔想了想女帝全裸折服叛军的逸闻我还是……貌似没问题怎么回事

*焚毁了耶路撒冷第一圣殿(就是所罗门造的那座)、制造了巴比伦之囚、从此使巴比伦成为圣经中的堕落之城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他的巴比伦尼亚王国(新巴比伦)的别称正是FGO的人理修复组织迦勒底。迦勒底在巴比伦尼亚即现今伊拉克的南部。所以咕哒子第七章莫非要再现历史


语言学上的王之财宝


此小节内容主要引用了liptontea老师的希罗多德《历史》札记,特此声明。

自从民族主义思潮兴起,语言学界就掀起了一种研究所谓“原始语言”的热潮。印欧人问题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一些语言学家首先提出,后来又陆续有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等参与进来,共同推出的一种学说。18世纪末一些语言学家在研究三种最著名的古代语言——古希腊语、拉丁语、梵语时发现它们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很可能是源于同一种现在已经绝迹的原始语言。后来的研究证明不光是上述三种语言,其它许多语言(包括已经无人使用的和现在仍在使用的,详见下面的表)都可能是源于这种原始语言。学者们将之命名为“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将由它演化出的各种语言命名为“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以下是几种主要语言的个别词汇类比。其实还有个和阿维斯陀的波斯语的类比表……有空整理上来


*研究语言的演变、研究各种语言最初的形态时,为了排除不同类语言之间相互的影响,一般都考虑一些基本词汇——如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名称(日、月、年、太阳、月亮、大地等)、人身体的部位名称(头、眼、手、脚等)、基本的人称(你、我、他、正式的父母亲称谓、兄弟姐妹的称谓等)、一千以下的数量词(原始人对于上千的数目一般是不知道的)等等,以及最基本的语法、读音规则。这些都是一种语言最原始、最基本、最不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核心部分。如果有的语言在这些部分上彼此相似(如表所示),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它们有共同的源头,是同一种语言演变而来的。

那么,有路的地方自然就有人。既然能印证“原始印欧语”的存在,那么就肯定有过一个说着原始印欧语的民族。而通过这个民族在欧亚大陆上一系列的迁徙、征服、繁衍,才得以繁衍出西至不列颠岛的古英语、东至我国境内的吐火罗语这一庞大丰富的印欧语系。而今天说着这些语言的民族,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后代,甚至是被强加了原始印欧语的被征服者。

那么印欧语系在全球内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仅以FGO二创的英灵从者打比方,圆桌组相关的亚瑟王传奇、希腊人的荷马史诗/神谱/古典悲剧、罗马的拉丁语史诗《埃涅阿斯纪》、印度三骑士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爱尔兰的凯尔特语神话、飞哥/布姐的《尼伯龙根之歌》、古英语创作的贝奥武甫传奇、小安的阿维斯陀与阿拉什的《列王纪》、阿福的查理曼十二骑士传奇,最初记载这些原典的语言,都能归属到印欧语系名下。可以说,除了圣经和基督教神话以及古埃及一系的英灵,几乎所有西方英雄的出典故事都是用印欧语系的语言创作出来的(除了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少数例外),将之称为包含了所有英灵原典的王之财宝,可谓当之无愧。

说得我自己都差点信了。但其实闪闪的苏美尔-阿卡德语不属于影响最广泛的印欧语系(包括了小太阳的梵语和阿拉什的波斯语、希腊语、古日耳曼语、古英语、凯尔特语、拉丁语等),反而与拉二的古埃及语以及摩西的希伯来语同属亚非语系(又称闪含语系)。奥兹曼迪亚斯补遗篇中和埃及交战的赫梯人的赫梯语反而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最早的英雄史诗抑或这些记载史诗的语言都发轫自安纳托利亚地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与其说是苏美尔-阿卡德语语与古埃及语、希伯来语、阿拉米语等同属亚非语系,不如说是古埃及语和希伯来语是在苏美尔语所属的闪米特语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最古之王的头衔还是能保住的闪闪你开心吗

事实上苏美尔语是一种已亡轶的独立古代语言,从属于闪米特语系的是阿卡德语。

*我国的汉语属于另一大语系汉藏语系。日语则疑似属于阿尔泰语系。唯一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印欧语系分支是新疆的吐火罗语。吐火罗语为何会出现在新疆,可参考学界相关争论




附录:雅利安人的迁徙

本节可联立迦尔纳上篇

语言学家之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跃跃欲试。他们一个从研究文献入手、一个从实地的考古发掘出发,寻找既符合语言学提出的条件,又可能是说印欧语的各民族,比如日耳曼人、印度-伊朗人(即“雅利安人”)、凯尔特人共同故乡的地方。总之,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下,遍布于欧亚大陆的众多候选者中,已经有一个地方在近50年中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承认。这就是美籍立陶宛裔女学者Marija Gimbutas,在一些前辈的理论基础上,于1956年提出的“Kurgan理论”:今天黑海、里海以北,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的草原地带,就是Urheimat;在这里留下了Kurgan遗址(当地的一种坟墓)的民族,就是印欧人。从考古的结果上看,他们是游牧民族,也从事农耕,会养马,实行父权制,崇尚武力。

在“Kurgan理论”看来,印欧人是善战的游牧民族;印欧语的传播是“一波一波”武力征服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重建出的印欧语传播过程如下:

6000-4000 BC,“原始印欧语”尚未分裂,后来各语族的祖先仍居住在上述的南俄草原上。4000 BC之后,“原始印欧语”开始出现分化。约3500 BC,安纳托利亚语族首先离开,向南进入亚洲。随后在Urheimat开始了S-C分裂。3000 BC左右,S语族和C语族分别开始向外扩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原始希腊人(即《荷马史诗》中所有希腊民族的统称“阿开亚人∕Achaeans”,他们是后来Ionians族的祖先)进入今天的希腊(约2250 BC),后来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约1900 BC)并毁灭了先前的克里特文明(约1475 BC);赫梯人(最先离开的安纳托利亚语族中最主要的代表)进入今天土耳其东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约2100 BC),后来建立赫梯王国(约1450 BC);凯尔特人横扫欧洲,从Urheimat出发,经多瑙河下游一直到达今天的法国(约2100 BC),后来进入今天的西班牙(约1400 BC),最后登陆不列颠(约650 BC);意大利-罗曼语族的祖先也经多瑙河下游进入今天的意大利(约2000 BC);印度-伊朗人(即“雅利安人”)离开Urheimat向东,从西北方进入中亚并开始分裂,印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约1700 BC),伊朗-雅利安人则停留在中亚;原始斯拉夫人开始独立出波罗的-斯拉夫语族(约1400 BC,也许更早),他们没有大规模迁移,而是定居在Urheimat附近,即今天的乌克兰;原始波罗的人从Urheimat向西北,进入今天的波罗的海区域(约1250 BC)。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说印欧语的民族到达的地方原来已经有非印欧语的民族居住了。比如希腊的克里特人、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等等。简言之,印欧语传播的过程就是征服的过程。而印欧语系各民族对被征服的民族之所以占据军事上的优势,可能是因为他们会骑马。

再往下的历史过程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这之后的欧亚两洲的很多历史事件,其实都是印欧语系各民族之间的“内战”。比如:

同属希腊语族的多利斯族进入希腊半岛(约1200 BC),征服了阿开亚人(约1100 BC);拉丁人进入意大利(约1100 BC)并建立罗马(753 BC),他们在意大利扩张时的对手,比如萨宾人其实也是意大利语族,只是早来1000年;波斯人(西伊朗语支)灭掉美地亚(同属西伊朗语支)和吕底亚(安纳托利亚语族),建立波斯帝国(546 BC);希腊和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490-449 BC);高卢人(凯尔特语族)进攻意大利并几乎全部占领罗马城(400-387 BC),如果不是得到一只鹅的帮助罗马可能就灭亡了;马其顿人(巴尔干语族)制服希腊人,并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330 BC);印度-雅利安人建立“孔雀王朝”,对抗马其顿人和希腊人(320 BC);罗马人征服希腊人(146 BC)、征服高卢人(50 BC)并最后建立帝国(30 BC);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长期战争(39-236 AD);罗马人击败凯尔特人并占据不列颠(43-409 AD);东日耳曼族各部落由于受到匈奴人(阿尔泰语系,375 AD开始入侵欧洲)的压迫,离开黑海沿岸和多瑙河下游地区,在罗马帝国西北部边界上定居并建立国家——如勃艮第人(413 AD)、西哥特人(418 AD)、汪达尔人(429 AD)——他们原先都是罗马的附庸,后来都转而进攻罗马;昂格鲁-萨可森人(西日耳曼语支)登陆不列颠并击败刚刚摆脱罗马统治的凯尔特人(449 AD);西罗马帝国皇帝被东日耳曼族的雇佣军推翻,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AD);西日耳曼族的法兰克人在高卢建立国家(486 AD),但他们很快忘记了自己的日耳曼语言,转而接受了征服地域的高卢人所说的意大利-罗曼语族的大众拉丁语,形成了古法语;北日耳曼语支的维京人入侵不列颠(8世纪末、9世纪初);法兰克人查理曼大帝建立法兰克王国(800 AD),后世西欧政治版图开始成形;维京人的后裔诺曼人横行法兰克王国(9世纪末),并两次围攻巴黎,最后定居在今天法国北部(911 AD);诺曼人渡海征服不列颠(1066 AD)。至此,以昂格鲁-萨可森人的西日耳曼语为基础,包含了先前的凯尔特语、拉丁语,以及后来的维京语、古法语等元素的英语正式成形,而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印欧语系的。英语可算是印欧语系中最复杂然而也是最典型的代表。


*Kurgan理论只是目前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至今没有能够一锤定音的考古证据佐证,而在1980s后也在不断受到其他假想和出土文物的挑战。

评论(4)
热度(12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古舟子咏 | Powered by LOFTER